追忆韩克利: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相守的32年(2)
“他一直如同少年一般,精力旺盛、不知疲倦。”韩老师的学生丁俊霞回忆。
很多时候转一圈后,韩克利在喝水时才发现茶杯不知道落在哪个地方了,学生就会齐力展开“茶杯追踪”,帮他找到心爱之物。
韩克利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不论遇到再难的问题,韩克利永远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娓娓道来,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样“着急”的性格,让他在科研上一刻也未曾松懈。而这数十项创新性成果和500余篇学术论文都是韩克利身上的“勋章”。
1979年,韩克利迈入了山东大学的大门。只有16岁的他是班内最“小”的学生,年龄最小,个子也最小,但这丝毫没有阻挡韩克利前进的步伐。
研究期间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韩克利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
他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费尽心血和精力开启的国产大型科研仪器自主研发之路,无一不践行着科研原创性的原则,无一不体现他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科研领域中捕捉前沿科学问题的精准能力和预判能力。
原创性,是韩克利30余年科研工作绕不开的名词。韩克利总是想,每年国家要花很多钱从国外购买先进的科研仪器,为什么我们不自己造呢?如果现在不去钻研,以后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为了打破欧美日的垄断,他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高端科研仪器,避免被“卡脖子”。
本世纪前夕,工作不久的韩克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博士论文期间建立的“瞬时碰撞反应模型”及“修正的Marcus统计理论模型”,通过团队研制的两台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和激光光解及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研究了碱土金属原子与卤代烃反应。这是研究人员首次采用自建的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进行研究。
即便是各种假期,他也常来到心爱的办公室,处理各种繁杂的工作,数十年来这已然成为他生活中“改不掉”的习惯。
灯光长亮的办公室、节假日依旧繁忙的电话声,是许多同事、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在通往办公楼的小路上,留下了韩克利每天早出晚归的身影。
在这数十年的工作学习中,是什么支持韩克利不断前行?是热爱。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从专业领域聊到历史哲学,韩克利所到之处无不充满欢声笑语。
韩克利一生培养出近200位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各行各业都颇有建树。他们始终秉持一个信念--和韩克利老师一样认真做事,宽容待人,在工作上严谨负责,在生活上扶危救困。
文章来源:《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网址: http://www.dlxykzxbqk.cn/zonghexinwen/2022/0918/901.html
上一篇:续航超400公里 曝标致E-308/E-308 SW动力信息
下一篇:4年前的今天,全国首个格点量子色动力学超算中